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路得記(一)



背景

摩根介紹路得記時說:「不可以按書的厚薄來衡量書的價值。」本書開端告訴我們事情發生在士師的日子,就是以色列離開 神的日子。當時沒有一個興起來的士師能帶領以色列回復約書亞時期的屬靈光景。離道、復興、離道,這些日子能
教人灰心喪志嗎?當我們走進一本小書卷,只短短的四章,教導我們在離道的日子重得失地和享受 神的福氣是絕對可能的。士師記一章十六節揭開民族的失敗,後來我們又讀到利未人的失敗。路得記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個人的失敗,儘管背景黑暗無光,這書的結尾卻是充滿希望。第一章給我們介紹一個失敗的人,最後一章卻把我們帶進與大衛王有關的高峰(四17)。

這書是兩卷以女子為名的書卷其中之一。在以斯帖記,一名猶太女子下嫁一名外邦人;在路得記,一名外邦女子,路得下嫁一名猶太人。以斯帖記是與百姓得保存有關,路得記是與產業得保存有關。



特性

第一章給我們認識一個住在伯利恒的家庭,他們正面對飢荒。以利米勒(意思是我 神是王)和他妻子拿俄米(美好)有兩個兒子:瑪倫(生病)和基連(衰弱/憔悴)。他們有些親戚,其中一個是富足的人—波阿斯。從他們給孩子起的名字,可見他們對自己的地位無望,又表明他們對耶和華 神缺乏信心。


事件

拒絕主


神曾警告百姓若離開祂必降下飢荒(申十一16-17)。飢荒臨到並未使以利米勒歸回耶和華,他反而決定下到摩押地,以為那裏情況比較穩定。他們本應倚靠耶和華,現在卻被己意推動走上下坡的旅程。在摩押地,兩個兒子娶得兩名摩押女子俄珥巴和路得,但悲劇也隨之而降,先是以利米勒,後是瑪倫和基連,他們相繼死去,留下三名哀傷的寡婦。兩名兒子沒有兒女,相信他們是結婚不久。

可是當這家人離開伯利恒,那裏有一位名叫波阿斯的親屬,聖經形容他是個「大財主」(二1)。後來所發生的事證實當時他足以幫助他們,可是他們沒有在急難時請求他幫助,反而選擇了摩押。


悔改與回轉

丈夫和兒子死後,拿俄米決定返回伯利恒。俄珥巴返回摩押,但路得卻與拿俄米一同上路。這顯明拿俄米現在對以色列的 神恢復信心,她的回轉是與她的屬靈心願有關,而不是因她陷入困境。她回鄉後遇上波阿斯,知道他是先夫的親屬。

救贖

在第三章路得宣稱自己有權在波阿斯的手中得享救贖,救贖的過程發生在第四章。有一塊田是屬以利米勒,已被賣予別人,按照利未記廿五章廿三至卅四節,他的親屬是有責任把田地贖回來,恢復與他的家屬。倘若沒有買贖,這地就要等到禧年才歸回家族。因此,波阿斯有權復回以利米勒貧窮之時失去的產業。可是,有另一個問題,就是路得寡婦的地位。按照申命記廿五章五至十節,那至親也有責任娶這寡婦為妻,讓她生子留後,免得先夫的名字「從以色列中塗抹了」(申廿五6)。當那位至近的親屬拒絕這要求時,波阿斯按照聖經落實自己的責任。

波阿斯與路得生了俄備得,他是耶西的父親,耶西是大衛的父親。因此我們看見 神的恩典,摩押的女子竟被引入彌賽亞的譜系。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