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路得記(一)
背景
摩根介紹路得記時說:「不可以按書的厚薄來衡量書的價值。」本書開端告訴我們事情發生在士師的日子,就是以色列離開 神的日子。當時沒有一個興起來的士師能帶領以色列回復約書亞時期的屬靈光景。離道、復興、離道,這些日子能不教人灰心喪志嗎?當我們走進一本小書卷,只短短的四章,教導我們在離道的日子重得失地和享受 神的福氣是絕對可能的。士師記一章十六節揭開民族的失敗,後來我們又讀到利未人的失敗。路得記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個人的失敗,儘管背景黑暗無光,這書的結尾卻是充滿希望。第一章給我們介紹一個失敗的人,最後一章卻把我們帶進與大衛王有關的高峰(四17)。
這書是兩卷以女子為名的書卷其中之一。在以斯帖記,一名猶太女子下嫁一名外邦人;在路得記,一名外邦女子,路得下嫁一名猶太人。以斯帖記是與百姓得保存有關,路得記是與產業得保存有關。
特性
第一章給我們認識一個住在伯利恒的家庭,他們正面對飢荒。以利米勒(意思是我 神是王)和他妻子拿俄米(美好)有兩個兒子:瑪倫(生病)和基連(衰弱/憔悴)。他們有些親戚,其中一個是富足的人—波阿斯。從他們給孩子起的名字,可見他們對自己的地位無望,又表明他們對耶和華 神缺乏信心。
事件
拒絕主
神曾警告百姓若離開祂必降下飢荒(申十一16-17)。飢荒臨到並未使以利米勒歸回耶和華,他反而決定下到摩押地,以為那裏情況比較穩定。他們本應倚靠耶和華,現在卻被己意推動走上下坡的旅程。在摩押地,兩個兒子娶得兩名摩押女子俄珥巴和路得,但悲劇也隨之而降,先是以利米勒,後是瑪倫和基連,他們相繼死去,留下三名哀傷的寡婦。兩名兒子沒有兒女,相信他們是結婚不久。
可是當這家人離開伯利恒,那裏有一位名叫波阿斯的親屬,聖經形容他是個「大財主」(二1)。後來所發生的事證實當時他足以幫助他們,可是他們沒有在急難時請求他幫助,反而選擇了摩押。
悔改與回轉
丈夫和兒子死後,拿俄米決定返回伯利恒。俄珥巴返回摩押,但路得卻與拿俄米一同上路。這顯明拿俄米現在對以色列的 神恢復信心,她的回轉是與她的屬靈心願有關,而不是因她陷入困境。她回鄉後遇上波阿斯,知道他是先夫的親屬。
救贖
在第三章路得宣稱自己有權在波阿斯的手中得享救贖,救贖的過程發生在第四章。有一塊田是屬以利米勒,已被賣予別人,按照利未記廿五章廿三至卅四節,他的親屬是有責任把田地贖回來,恢復與他的家屬。倘若沒有買贖,這地就要等到禧年才歸回家族。因此,波阿斯有權復回以利米勒貧窮之時失去的產業。可是,有另一個問題,就是路得寡婦的地位。按照申命記廿五章五至十節,那至親也有責任娶這寡婦為妻,讓她生子留後,免得先夫的名字「從以色列中塗抹了」(申廿五6)。當那位至近的親屬拒絕這要求時,波阿斯按照聖經落實自己的責任。
波阿斯與路得生了俄備得,他是耶西的父親,耶西是大衛的父親。因此我們看見 神的恩典,摩押的女子竟被引入彌賽亞的譜系。
~待續~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路得記(二)
書中的教訓
與以色列有關的教訓
聖經中的歷史書卷不單記述昔日的事件,它也不是寓言故事,還教訓人們重要的功課。它們都是真事,記載在聖經中好教導我們屬靈的功課。讓我們看看這書給予以色列的教訓。
作為一個國家,以色列因仇敵變得貧窮,又喪失了她的產業。伯利恒的飢荒只是一幅在耶和華面前國家光景的圖畫。儘管如此,就像以利米勒,百姓沒有轉向那位能救他們脫離苦境的救贖主。他們需要悔改,可是他們的心地剛硬。結果他們變得像別國的人一樣生活,不得享受與主親密的相交。
從觀察所得,這種悽涼的境況帶來了兩個結果。首先是經歷死亡,第二是外邦人被帶進福氣中。以色列認識死亡、黑暗、冰冷就是罪所帶來的結果,可是最後外邦的列國因他們的叛逆卻被帶進福氣中,使福音現在能傳與「萬民」(太廿八19)。
然而,當救贖的工作完成,以色列最終將要被復回。拿俄米說得對,她說救贖主「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得 三18)。主耶穌在十架上實在完成了救贖所需要作的工,可是那為以色列和教會實在的工作還未完成,除非一切信靠祂的人,都享受祂工作所帶來的福氣及聖經預言得著應驗。
與個人有關
這個家庭離開伯利恒往摩押地,是給予所有背道的人的警告。我們不也時常感到自己屬靈生命在後退嗎?這裏的功課是我們必須留心緊記的,並且放在心上,就能救我們脫離許多愁苦。
首先,我們覺察到,這離道是不必要的。我們已經注意到,無論日子如何困難, 神必定給我們預備出路。他們可以倚靠波阿斯的工作,那位親屬的救贖者,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摩押地把他們誘惑了,撒但的引誘也非常吸引,尤其對那些與主失去交通的人。 神不會帶我們進到違命的地方。摩押名為安逸之境(耶四十八11)。因此,貪圖安舒逸樂會領我們離開主。
第二,我們注意到後果是不能預料的。在那安舒逸樂之地帶來死亡。十年的摩押生活,聖經竟隻字不提(得一4)。就像曠野的長年歲月, 神看為是無價值的,離逐的經歷也是如此。浪子追求宴樂,幾乎餓死;羅得在死亡之地希望搏取名譽地位;以利米勒也走進死的權勢,希望得到供應。
第三,我們看見所發生的改變是不能改變的。喪失丈夫和兩個兒子的事實是無法逆轉的。在這一切事上拿俄米體會到,在他們離開猶大伯利恒之前,他們是何等的蒙福。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所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挽回時,愁苦必然深痛,有些福氣是永不復得的。浪子回到父親那裏,可是在遠方所失去的損失是無以復元的。他已經把產業耗盡,雖然恩典將他復回,卻無法重獲所浪費的。我們不可忘記,離開主乃要付出代價的。
第四,我們很高興地注意到,兩位寡婦的回轉是沒有阻攔的。主沒有阻撓他們的回歸。浪子回頭時刻是受歡迎的,歡迎程度就如靈魂初次悔改的一樣。路得表示自己對拿俄米的忠誠,和對以色列 神的委身,不單在言語上,也在行為上。我們也該效法她,我們總不要只在誇大其辭,卻不加以力行。這位年輕寡婦離鄉別井,拋棄親朋戚友,來到那她只曾耳聞的地方。這是信心之旅,也是常常大得獎賞的信心。我們同樣是走在一條從未看見過目的地的路程上,但我們卻聽過,就像路得,我們將在這路程的結尾,得著美好的獎賞,親見我們親屬救贖主的工作,帶給我們滿有榮耀的結局。
~完~
與以色列有關的教訓
聖經中的歷史書卷不單記述昔日的事件,它也不是寓言故事,還教訓人們重要的功課。它們都是真事,記載在聖經中好教導我們屬靈的功課。讓我們看看這書給予以色列的教訓。
作為一個國家,以色列因仇敵變得貧窮,又喪失了她的產業。伯利恒的飢荒只是一幅在耶和華面前國家光景的圖畫。儘管如此,就像以利米勒,百姓沒有轉向那位能救他們脫離苦境的救贖主。他們需要悔改,可是他們的心地剛硬。結果他們變得像別國的人一樣生活,不得享受與主親密的相交。
從觀察所得,這種悽涼的境況帶來了兩個結果。首先是經歷死亡,第二是外邦人被帶進福氣中。以色列認識死亡、黑暗、冰冷就是罪所帶來的結果,可是最後外邦的列國因他們的叛逆卻被帶進福氣中,使福音現在能傳與「萬民」(太廿八19)。
然而,當救贖的工作完成,以色列最終將要被復回。拿俄米說得對,她說救贖主「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得 三18)。主耶穌在十架上實在完成了救贖所需要作的工,可是那為以色列和教會實在的工作還未完成,除非一切信靠祂的人,都享受祂工作所帶來的福氣及聖經預言得著應驗。
與個人有關
這個家庭離開伯利恒往摩押地,是給予所有背道的人的警告。我們不也時常感到自己屬靈生命在後退嗎?這裏的功課是我們必須留心緊記的,並且放在心上,就能救我們脫離許多愁苦。
首先,我們覺察到,這離道是不必要的。我們已經注意到,無論日子如何困難, 神必定給我們預備出路。他們可以倚靠波阿斯的工作,那位親屬的救贖者,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摩押地把他們誘惑了,撒但的引誘也非常吸引,尤其對那些與主失去交通的人。 神不會帶我們進到違命的地方。摩押名為安逸之境(耶四十八11)。因此,貪圖安舒逸樂會領我們離開主。
第二,我們注意到後果是不能預料的。在那安舒逸樂之地帶來死亡。十年的摩押生活,聖經竟隻字不提(得一4)。就像曠野的長年歲月, 神看為是無價值的,離逐的經歷也是如此。浪子追求宴樂,幾乎餓死;羅得在死亡之地希望搏取名譽地位;以利米勒也走進死的權勢,希望得到供應。
第三,我們看見所發生的改變是不能改變的。喪失丈夫和兩個兒子的事實是無法逆轉的。在這一切事上拿俄米體會到,在他們離開猶大伯利恒之前,他們是何等的蒙福。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所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挽回時,愁苦必然深痛,有些福氣是永不復得的。浪子回到父親那裏,可是在遠方所失去的損失是無以復元的。他已經把產業耗盡,雖然恩典將他復回,卻無法重獲所浪費的。我們不可忘記,離開主乃要付出代價的。
第四,我們很高興地注意到,兩位寡婦的回轉是沒有阻攔的。主沒有阻撓他們的回歸。浪子回頭時刻是受歡迎的,歡迎程度就如靈魂初次悔改的一樣。路得表示自己對拿俄米的忠誠,和對以色列 神的委身,不單在言語上,也在行為上。我們也該效法她,我們總不要只在誇大其辭,卻不加以力行。這位年輕寡婦離鄉別井,拋棄親朋戚友,來到那她只曾耳聞的地方。這是信心之旅,也是常常大得獎賞的信心。我們同樣是走在一條從未看見過目的地的路程上,但我們卻聽過,就像路得,我們將在這路程的結尾,得著美好的獎賞,親見我們親屬救贖主的工作,帶給我們滿有榮耀的結局。
~完~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